「我埋頭苦幹,辛苦加班,升職加薪的卻不是我?」:教你四招破局
一、只拼命卻不動腦的員工,正在被淘汰
老何最近忙得腳不沾地,因為接了一個大訂單,整個公司都在熬夜加班。
為了這個項目老何天天最早去最晚走,甚至有幾天直接沒回家熬通宵,他想通過這個項目升職加薪,所以拼了命地努力。
可是讓他大跌眼鏡的是項目結束後,老闆提拔了另一個人,老何沒忍住問了一句:「為什麼是他?」
老闆知道老何辛苦,也沒計較,解釋道:「因為他提出的優化建議,為公司省下了10%的預算。」
老何這才知道,在他努力加班的時候,另一個人把整套流程做了優化,簡化步驟的同時提高效率,得到了對方公司的讚揚,合同也順利拿下。
論努力,老何無人能及,但是他之所以不如人,是因為缺少了一種思維—— 「藍海思維。」
「藍海思維」是以創新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強調在工作中善于動腦,以創造性的思維尋找問題關鍵,採取簡捷的解決方案,即通過開發新思路來帶來新改變。
這個概念在《發掘你的知性力》一書中被提到,簡而言之「藍海思維」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異的別稱。
現在公司越來越需要富有頭腦、懂得思考的人,而像老何這樣一味拼命苦幹的員工,正在慢慢被淘汰。
二、行動之前先思考,會成為職場加分項
在職場上,能運用「藍海思維」的人,會給自己積累很多加分項,具體來說,有以下三個。
(一)營造核心職業技能
行動前先思考,帶著思想工作的人,能夠營造屬于自己的核心職業技能。
聽過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一座辦公室大樓的公司職員都抱怨電梯太慢,等電梯浪費時間,讓物業儘快處理。
物業公司派去的年輕人想了想,認為維修很麻煩,于是他建議在每層樓電梯旁的牆上裝上鏡子,這樣大家可以在等電梯時整理儀容,不會再覺得等待無聊。
物業公司採取了這個意見,從此沒有人再投訴電梯慢的問題。
在《發掘你的知性力》一書中說:「作為一個優秀的員工,最重要的是思維的修煉,因為它是你的核心職業技能。」
這個年輕人很明顯深諳「藍海思維」的要義,從思維上致勝。
(二)能夠脫穎而出,帶來更多機會
遇到問題先思考,能夠避免盲目努力,找到簡捷的解決方法,從而為公司創造更多價值,得到更多機會。
范洋是一家自動化公司的工程師,在一次改進流水線的專案中,預算嚴重超標,整個專案陷入困局。
這時范洋坐下來想了很久,他直接把其中兩個步驟刪掉,同事大吃一驚,問他原因。
他回答:「我們想的是到底怎麼優化原有的流程,但是客戶要的是達到目的並減少預算,所以不如直接把沒用的環節刪掉。」
這個方案最終被採用,客戶還因為流程變少很滿意,這就是思維的重要性,新思路帶來新結果。
搜狐首席執行官張朝陽說:「會動腦筋的人總能掌握住問題的關鍵,並能夠解決它,通常在工作上能高效率地完成任務。由于比別人快,所以他們就更容易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藍海思維」的運用,會讓你在職場獲得更多的機會和賞識。
(三)尋找工作樂趣,找到職業成就感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工作很無聊,每天不想上班,找不到一點職業成就感。
而懂得換個思維考慮問題的人,總是能把一份無聊的工作做出有趣的意義。
薇薇大學畢業後成為了一名網路講師,教大家畫畫,教了一段時間後有學員說:「素描好沒有意思啊,畫畫真無聊。」
薇薇聽完在想:難道沒有辦法讓畫畫變成有趣的遊戲嗎?接下來的時間裡薇薇做了很多嘗試,開了一個新的課程「創意簡筆劃」。
例如畫一個照相機,流程是這樣的。
照相機——拍照——要用什麼——眼睛——在鏡頭上畫眼睛——再加兩個辮子——像小女孩的相機
按照這種模式來開發想象力,學員再也不覺得畫畫無聊,甚至還帶自己的孩子來學,薇薇沒多久就有了自己的品牌。
會用「藍海思維」的人,不會抱怨時運不濟,找不到舞臺,而是會通過創新,把工作做得有趣又出色。
三、掌握四個方法,讓思維更新換代
既然「藍海思維」對于職場如此重要,那麼應該怎麼運用這一思維呢?你需要學會下面四個辦法。
01.擺脫「淡季思想」,從不可能中開路
對于很多企業來說,產品週期確實存在著淡季和旺季的交替,但是任何淡季都不是絕對的。
如果能夠擺脫「淡季思想」,就能夠從不可能中開路,在淡季的時候沒有市場也要創造市場,這樣才能獲得成功。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面對員工以銷售淡季為理由而消極無作為,提出了「只有淡季的思想,沒有淡季的市場」的著名理念。
所以要想在職場中脫穎而出,要學會放棄「淡季思想」,用創新的思路解決問題。
舉個例子,我家社區門口有一家來自內蒙的燒烤攤,夏天生意火爆,可冬天沒人光顧,于是老闆做了三件事。
001.市場調查
夏天生意好的時候他經常和客人聊天,問最喜歡他們家的哪道菜。
經過大資料分析,他得到三個答案。
烤羊排,肉質鮮嫩。 烤魚,味道不錯。 烤蔬菜,菜品很新鮮,像是自家種的。
002.用創新思維
面對這三個菜品,他得到了用戶在意的幾個點。
產品新鮮度、是否綠色健康、有無地方特色。
針對這幾個點,他選擇在冬天賣養生火鍋,用冬季的時令特色來打開銷路。
打的口號是:來自內蒙的羊肉湯,煮上自家種的新鮮菜。
用的還是夏天的東西,卻是不一樣的思維方式。
003.淡季開路
除此之外,他還在夏季快結束時,推出了免費試吃的羊肉湯,很多客人吃了覺得不錯,預約了冬天的名額。
所以冬天他家生意一如既往門庭若市。
不讓淡季思想左右,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成功。
02.樹立「變通思維」,擺脫盲目努力
很多人在職場上做得最多的是盲目努力,得到的不是效率的提高,而是時間和精力的浪費。
美國康奈爾大學著名教授威克在他的實驗中表明:「盲目、固執、不知變通,投入得越多,失去的也就越多。」
所以在職場上應該樹立「變通思維」,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用變通的思維創造性完成任務。
舉個例子,小王的公司是做水果批發的,有一批水果放在冷庫被凍壞了,這時老闆讓他把凍壞的水果處理掉,他可以這樣做。
001.尋找新的可能性
直接賣凍壞的水果,因為外觀很多人也不會買,所以行動前要先思考。
怎麼辦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常規方法有三種。
重新包裝,讓顧客看不到水果。 降價處理,薄利多銷。 實話實說,隨緣銷售。
002.用變通思維考慮
面對這三種方法,小王覺得都不是最好的選擇。
他觀察了周圍的遊客,發現因為夏天他們很熱,大多手裡拿著冰棒。
這時他想到了辦法,用溫度來作為賣點。
003.做出行動
接下來小王開始大聲吆喝:「夏日新品,冷凍水果,只此一家,快來搶購。」
這個口號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沒多久銷售一空。
在《發掘你的知性力》一說中說:「每個員工都應該具備隨機應變的思維與變通的做事能力,運用巧妙的方法提升工作水準。」
只是用了變通的思維,就把原來的困境巧妙解決,可見思維才是致勝的關鍵。
03.跳出「專業陷阱」,避免「復製性」思維
每個人學歷不同,經歷不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就會不同。
但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習慣:遇到類似的問題,就用之前的方法解決,這樣可以減少精力的消耗。
但這樣的習慣有一個弊端:容易讓人陷入舊有思維模式。
就像一位心理學家說過:「使用錘子的人,總是把一切問題都看成是釘子。」
所以要運用「藍海思維」,還要跳出「專業陷阱」,靈活解決問題,避免復製性思維。
例如你是一個文案寫手,每次寫文案都用最習慣的結構和形式,雖然寫起來很快,但是時間久了沒新意,這時你應該這樣做。
001.精進專業技能
為什麼你習慣性運用一個模式?因為這個模式最簡單,你用起來最順手。
這也證明你的寫作技能並非足夠優秀。
可以繼續學習一些文案寫作知識,報付費課或者網路學習都可以,多了解其他大咖的寫作方式,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002.跳出專業優勢
在下一次寫文案時,跳出自己的專業優勢。
不要一上來就用慣用的模式去寫,而要刻意提醒自己,用新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
如果新學的方法效果很好,在成就感的驅使下,你也會改變原來的模式。
003.嘗試不同可能
以後每一次寫文案都儘量嘗試不同可能。
既然別人都可以用,可以學得會,你自然也可以。
在多次的嘗試中形成自己的一套方法,而不是一個方法,這樣就會避免寫出來的東西千篇一律,讓客戶喪失興趣的情況。
打破固有思維,會讓你面對問題能夠靈活變通,避免用老方法解決新問題。
04.改變「出牌順序」,化劣勢為優勢
在職場上很多時候會遇到復雜的工作。
不管你願不願意,都要接受很多工作;不管上級分配什麼樣的任務,都要不折不扣去完成,不能抱怨,更不能指責。
就像《發掘你的知性力》一書所說:「職場人生就像一場不曾停歇的牌局,發牌的是上帝,你永遠無法保證拿到的牌都是一副好牌。」
既然不能決定牌的好壞,就要從如何出牌上來獲得成功。
說到如何出牌的問題,不得不提我一個朋友的例子。
朋友阿靈被派去負責某社區的便利店,這個社區老舊,人流量少,根本沒有開發性,但面對這個問題她做了三件事。
001.跟社區人聊天
阿靈先和手下員工到社區和居民聊天,幾天後他們得到這些情況。
社區居民以老人為主。 平時娛樂活動少,生活不夠豐富。 有一家便利商店,因為距離太遠生意不好。
了解了這些資訊之後,就是如何出牌的問題。
002.讓店員送貨到家
阿靈在開業當天告訴所有顧客:凡是在店裡買東西,都可以享受送貨上門的待遇。
這對于很多年邁的爺爺奶奶來說,無疑解決了他們的一大難題,生意非常火爆。
003.定期和客戶聚會
為了繼續穩住客戶,阿靈還會隔一段時間就舉辦一個小型的聯歡會,讓社區的爺爺奶奶都參加。
因為之前娛樂活動很少,所以引發了他們極大的興趣。
就這樣短短半年,便利店的收益甚至超過了很多繁華區域。
雖然阿靈拿到了一副很不理想的牌,但她通過努力,把自己手中的牌打到了極致。
就像美國著名教授蘭迪·鮑什在去世前所做的《最後一課》演講中說:「我們不能改變手中的牌,但可以決定如何出牌。」
運用「藍海思維」,以創新的方式解決問題,可以化劣勢為優勢,成功打好每一張牌。
如果你也一直勤勤懇懇卻得不到提拔,如果你也想升職加薪職場逆襲,不妨試一試上面四種辦法。
遇事先思考,從思維上致勝,會讓你的職場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