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看到這麼溫暖又讓人感動的熱搜了。
一位7旬奶奶,拒絕高薪聘請,一直堅守在條件艱苦的地方治病救人。
她叫路生梅。在她身上有很多標簽: 2021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中國好人、最美醫生、全國道德模范......
這些榮譽,便是她54年來,最好的見證和認可。
上學時,老師告訴她,「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
這句話,一直被她視為座右銘,所以哪怕沒什麼錢,生活環境艱苦,也要堅守在這里。
她救了很多人,也影響了很多人。
如果妳有機會去陜北佳縣,在大馬路上隨便問一句: 妳認識路大夫嗎?
十有八九,都會得到肯定的答案。
走進一孔窯洞,這便是路生梅生活了50余年的家,墻上的黑白照片好似將我們帶到了50年前的一個隆冬清晨...
01▼
走進一孔窯洞,便走進了路生梅生活了50年的家。
一整面的照片墻,能回憶起她人生各個階段的故事。
54年前,學兒科的北京姑娘路生梅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給黨組織遞交的申請書里,她認真寫下這樣的承諾—— 「為黨健康工作50年,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
1968年12月。
路生梅一路西行,乘火車、搭卡車,從北京到西安最終抵達目的地——陜北佳縣。
就這樣,她成了這片黃土高原上的新住戶。
看著面前的兩孔窯洞,墻皮不斷脫落,周圍全是墳頭,她怎麼也沒想到這里就是佳縣人民醫院。
她沒有住過窯洞,寒冷的冬夜里,只能蜷縮在冰冷的土炕上睡覺,這里甚至沒有干凈的水,更沒有好的醫療設施。
可即便如此,她還是一呆就是54年。
「在一個很冷很冷的隆冬早晨,我拎著小包,走過窄窄的街道,進入佳縣人民醫院大門.......我不是來往過客,而成了這里的子民!」
佳縣,三面是水,一面向山,是榆林地區最窮的縣之一,物資極為匱乏。
但是比起物資,當地鄉親們的醫療常識更為貧瘠,一次難忘的出診經歷讓路生梅更加堅定了堅守的決心。
那是一個大雪天,路生梅外出出診,不到10里路,摔了49跤,好不容易到了村民家門口,卻看到了這樣一幕——
在昏暗的煤油燈下,一位產婦披頭散發地坐在土袋子上,另一個婦女死死揪住她的頭髮,手里拿著一把生銹的剪刀,場面讓人不寒而栗。
她們正準備給新生兒剪臍帶。
「妳別剪!」路生梅著急地大喊道。隨后,她用隨身攜帶的消毒器械給孩子斷了臍。
當地的產婦在這之前基本都是用這種方法割斷臍帶,很多嬰兒感染破傷風,出生4—6天就夭折了。
還有一次,一對夫妻背著一個像蠶蛹一樣被包裹的孩子趕到醫院找路生梅,父母在不停哭訴,孩子卻安靜得可怕。
打開里三層外三層的被子,才發現,孩子已經呼吸困難,路生梅用盡全力,也沒能救回來。
原來,夫妻倆聽信了一些土辦法,試圖用這樣的方式讓發高燒的孩子多流點汗......
這些經歷,讓路生梅后怕。
出診回來后,身為兒科醫生的她覺得這里就是最需要她的地方,這里的人民就是最需要她的人。
她再也不走了!
她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佳縣落后的醫療條件,改變落后的生育觀念。
02▼
路生梅創辦了佳縣第一個正規兒科,創建了「愛嬰醫院」,用三年時間,將佳縣新生兒高達60%的死亡率,歸零。
路生梅說:「我已記不清自己救過多少孩子。」
路生梅的堅守,也讓佳縣一步步走在了變好的路上。
在她的牽頭下,縣衛生局決定定期組織開展育兒學習班,讓育齡父母懂得了不少妊娠及育兒知識。
後來,國家醫療保障惠及佳縣,佳縣城鄉也開始移風易俗。
準媽媽都定期孕檢,在醫院分娩;孩子生病第一時間就醫,父母們都學會了科學育兒。
但只有兒科還不夠。
鄉親們都知道了縣里有一個「北京來的大夫」,瞬間看到了希望,覺得路生梅什麼都能治,于是相繼拜訪。
為了不讓病人失望,兒科專業的路生梅在工作之余抓緊一切時間學習各種醫學知識。
「除了內外科、兒科,我還學了婦產科、皮膚科技術,不少老鄉習慣看中醫,我又自學了針灸。」
白天治病,晚上學習,硬生生把一個「專科醫生」鍛煉出了「十八般武藝」。
這份工作幾乎是「007」,且全年無休,甚至下班回到自己的小窯洞中,很多人也會急匆匆地來看病。
可不管她有多忙,是不是在吃飯,或者睡覺,都會第一時間接待來訪的病人。
她承諾,她住的窯洞,患者可以隨時來找。
03▼
1981年,路生梅到北京協和醫院進修,成績突出,醫院想要留下她,她不留。
1999年,路生梅到了退休年齡,西安、榆林的幾家醫院以20萬年薪返聘路生梅,她不去。
2018年,路生梅的「50年之諾」已經完成,本可以離開佳縣回北京養老,她卻不走了。
有人問她選擇的理由。
她說:「我有退休金,不需要那麼多錢。我對佳縣有感情,這兒的人還需要我,我也有能力幫助他們。」
54年時光,佳縣大部分人都找路生梅看過病,甚至很多家庭4代人患病都是路醫生治療的。
從「小路、路姐、路姨」到「路奶奶、路大夫」,當地人對路生梅的稱呼,親切又尊敬。
路生梅為佳縣奉獻自己,掏心掏肺的愛佳縣人民,佳縣人民也敬愛她、感激她。
有人粗略統計過,僅僅在退休后的二十余年中,她義診的患者就超過了10萬人次。
退休后,除了出義診,路生梅還積極參與到公益活動中。
她和其他老年人一起練書法、學唱歌,還帶動大家組建起了佳縣老年志愿服務隊,積極開展關愛老人兒童、關愛社會、關愛環境的志愿服務活動。
讓佳縣其他老年朋友們也過上了積極向上的老年生活。
她稱自己沒有退休:「作為黨員,為黨工作沒有退休年齡;作為醫生,為病人接觸病痛也沒有退休年齡。」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后,時年76歲高齡的路生梅主動請戰。
她寫下請戰書:「無論奔赴哪里,無論生死,我都要參加,因為肩上有責任,心中有使命,因為我是中國醫生。」
「不要嫌我老,我愿把生命留給患者,留給年輕的同行們!」
這份請戰術曝光后,激勵了一個又一個年輕醫生前往武漢抗疫。
04▼
一個女性,在這片土地,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今,路生梅已經改了自己的諾言,將「要為佳縣人民服務50年」改為了「為佳縣人民奮斗終生」。
她說:「醫生就像一只拴著線的風箏,線永遠在病人手里。只要病人一拉線,我就會出現在他們面前。」
路生梅這樣的人,還有很多。
云南大山深處的鄉村教師侯長亮,被人民日報「點名」三次。
他在深山支教12年,見證了鄉村教育的變化。
在鄉村,有不少孩子輟學,侯長亮就在支教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上門拜訪,和父母耐心交流,努力勸說他們把孩子送回學校。
「從最開始支教的時候,很多小學生輟學,經常去家訪勸他們回來,到后面看著學生們一個個畢業,看著他們讀國中讀高中,非常高興,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白費。」
在告別的時候,這些孩子的眼睛都紅了,緊緊地抓住他們的老師。車子開動后,孩子和父母就一直跟在車后送行,舍不得侯老師離開。
還有深入基層共同扶貧的90后夫妻吳應譜與樊貞子,一頭扎到貧困村,幫助鄉親們脫貧。
實地了解村民們的難處,一起為消除貧困而共同奮斗。
未曾想到,最后在與項目負責人洽淡工作的途中,不幸發生墜河事故......
與他們一樣的還有最近因《大山的女兒》電視劇又被大家記起的「第一書記」黃文秀。
畢業后放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幫助村民們致富。
最后因山洪犧牲在扶貧路上。
《紐約時報》曾嘲諷中國脫貧一定會失敗。
但正是因為有無數個像他們一樣的人,用青春、精力甚至生命,讓奇跡實現,狠狠打了西方國家的臉。
他們前仆后繼,執著地堅守在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用辛勞、犧牲托舉起一代人的命運。
這些人也不過是在黑暗中摸索著前進的普通人,但卻成了無數人最渴望的那束光。
出品 | 益美傳媒
作者 | 小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