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你敬我一尺,我反過來敬你一丈。尤其是對家人的時候,更應該做到尊敬和相互理解彼此的不易。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恰恰相反,大多數人總是會把自己溫順且大度的一面展現給外人,而把脾氣暴躁,斤斤計較的一面展現給家里人。
這種不顧及家人感受的方式,容易導致家庭不和諧,無法和睦相處,從而沒有幸福感,甚至家庭破裂。
就有這樣一個例子,女子被婆婆訓斥不參加工作,心里感到委屈,不顧丈夫的挽留,叫朋友來接她回家,并且跟丈夫提出失婚。
這名女子和她的丈夫,是通過朋友介紹認識的,雖然沒有感情基礎,但是兩人初次見面的時候,彼此就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婚后夫妻一起在鎮上的工廠打工,收入雖然不多,但是用來維持家里的日常開銷還是綽綽有余的。可是,自從有了孩子之后,這一切就變了。
因為女子需要在家里照顧孩子,無法繼續跟隨丈夫外出打工,所以家里的日常開銷得依靠丈夫一個人掙錢來維持,有時候錢不夠,她便會跟娘家人要錢來墊補。
但是,婆婆不知道這些內幕,以為女子整日在家里閑著,依靠她的兒子掙錢養活。記得有一次,全家人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婆婆訓斥她。
婆婆對她說:你憑什麼不干活,依我看你就是來我們家拖后腿的,只想著讓我兒子掙錢養活你,我兒子又不欠你的。
聽了婆婆的這番話,她感到很尷尬又委屈,畢竟她并不是像婆婆所說的那樣不干活,而且還依靠她的兒子打工掙錢養活。
因為她每天都要照顧年幼的孩子,而且她也經常打電話回娘家問父母要錢來補貼家用,并不是只依靠丈夫一個人的收入來維持生計。
面對婆婆的不理解和訓斥,雖然她感到委屈,但是出于對長輩的尊重,她并沒有當面反駁婆婆說的話,只是低著頭吃飯。在一旁的丈夫也是低著頭吃飯,沒有替她解圍。
事后,她把自己的生活用品裝進行李箱里,然后打電話給朋友來接她回家。丈夫以為她只是一時生氣,所以就沒有太在意,可是當她的朋友駕車來到家附近的時候,丈夫才意識到她真的傷心了。
當時她含著淚,拎著行李箱,朝著朋友的車走去,丈夫跟在她的身后,試圖挽留她。但是她不愿意留下來,而且還不讓丈夫靠近。
她對丈夫說:我被你母親冤枉,受了這麼大的委屈,你竟然只顧著低頭吃飯而不知道替我解圍,我們還是失婚吧,這媳婦我不當了。
隨后,她的朋友從車上下來,扶她上車之后就離開了。丈夫沒有辦法,只好站在路邊的樹下眼睜睜地看著她離開。
作者觀點: 其實,不難看得出來,文中所述的這位婆婆和這位丈夫,他們只懂得顧及自己的感受,完全不顧及這位女子的感受。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相信這位婆婆年輕的時候也有照顧孩子而不能參加工作的經歷,可是為什麼她就不能體諒兒媳婦的不容易呢?
既然女子在家里負責照顧孩子,她又怎麼可能有時間和精力去工作掙錢?只要換位思考一下就知道了。
面對這種情況,在一旁的丈夫就應該出面替妻子解圍,而不是讓自己的母親誤會自己的妻子。
他之所以沒有出面替妻子解圍,其實也是沒有顧及妻子的感受,他可能擔心出面解圍會得罪母親,或者以為妻子能承受母親的誤會。
可是他忽略了被誤會的妻子會傷心,會感到委屈,更會因為他沒有出面保護而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