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要是出價高,都有人搶著演!」
這是橫店一名群演的名言。調侃中帶著無奈,這里的群演人數達到飽和,狼多肉少的局面早已形成。
2021年央視采訪的數據顯示: 在橫店常駐群演有8000人,注冊群演的人數高達10萬。至于那些沒有注冊的「黑群演」,無法統計。
簡單的數字中,其實透露了這個行業的激烈競爭。
能靠當群演吃得飽住得暖的,只有那常駐的8000人。而在這8000人中,有少部分能當上「特約演員」,他們的演技形象較好,個別演員演一天戲的收入大概在500至1000元之間。
其余的十幾萬人,收入很不穩定,大部分人的月薪通常在2000元到5000元之間,除去吃喝用度,所剩無幾。
盡管如此,每年還是有不少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涌入這個行當, 他們大多數高中沒有畢業,但卻抱著一個「一飛沖天」的夢想——當明星,發大財,走上人生巔峰。
1、心中都有一個「逆襲夢」
什麼時候「當明星」和「發大財」掛上的鉤,已經無從考證,但 如今明星群體的收入,高得令人羨慕,甚至有點讓人生畏。
有些明星,拍部影視作品動輒成百上千萬的片酬,然后對著鏡頭說:我就值這個價。
各類綜藝和真人秀,更是撈快錢的好地方。
不需要數十年演技的沉淀,也不需要有能拿得出手的作品,只要妳有人氣有流量,就有節目請著妳去掙錢。
長此以往,不少年輕人的夢想,也就慢慢變成了做偶像。
甚至有的家長,給孩子們定下的人生目標,就是當明星。
當明星難嗎?在夢想著「一飛沖天」的群演心中,也許沒那麼困難。
看看人家王寶強,出生農村,6歲習武,15歲到北京做群演,16歲就出演了電影,多麼勵志的故事。
再看看趙麗穎,同樣農村出生沒背景,年紀輕輕放棄學業跑到橫店做了群演,8年之后終于被馮小剛發掘,在娛樂圈站穩了腳跟,多麼輝煌的逆襲。
還有巨興茂,身高不足1米6,14歲跑到北京當群演,多年后其貌不揚的他娶上了嬌妻,執導了《靈魂擺渡》多部熱播劇,身家已經過億。
影視圈一個個草根逆襲的故事,是10多萬群演心中共同的慰藉,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但這些表面勵志的故事,卻忽略了很多關鍵因素。
王寶強能在16歲出演電影,是靠著刻在骨子里的樸實無華才打動導演李楊的,直到如今,王寶強還是娛樂圈中的清流,光是這份執著和堅持,能做到的有幾個?
趙麗穎是空乘專業的,長相清秀氣質出眾,借著互聯網的東風,在「雅虎搜星」的海選中,被廣大網友投票選進了50強,然后靠著長相突出和演技被馮小剛看中。說到底,還是靠臉的。
巨興茂是逆襲的典范,但全靠他會做人肯吃苦,導演郭靖宇給予他很大的提攜,巨興茂才一步步從群演成為知名導演。沒有貴人相助,巨興茂的事業巔峰,很可能就是在《笑傲江湖》中飾演了「桃實仙」一角。
10幾萬的群演,逆襲成功的寥寥數人,卻被群演們奉為人生榜樣,這是一種「包著糖衣的毒藥」。
而群演這個職業,似乎成了連接「平庸」到「不凡」之間的一條捷徑。
這條「捷徑」的門檻很低,不需要多高的文憑和專業知識,甚至不需要妳年滿18歲,只要妳來干,妳就是群演。
稍微思考一下就能看出,這哪里是什麼通往成功的路徑,這分明是一夜暴富的幻想。
而把一夜暴富看作是通往人生巔峰的捷徑,很可能窮其一生也無法達到,因為中間缺少了努力和奮斗。
2、光棍扎堆,美女遍地
群演中的大多數,其實就是揣著夢想不努力,能混一天是一天的人。
他們多數高中沒有畢業,不想努力只想躺平,在他們眼中,做群演就是個簡單的體力活,妳甚至都不需要有演技。
演個路人,扮個丫鬟,裝具尸體……導演喊卡收工結賬,還能管頓飯。
沒戲拍的日子,就三三兩兩地躺在劇組門外曬太陽,吹牛聊天刷手機,日子好不愜意。
如今短視訊平台興起,很多群員連本職工作都不好好干了,每天跟在明星的屁股后面拿手機拍,然后發到網上,靠著平台的流量補助,也能賺些外快。
不過這個門檻實在太低,群演們拍明星掙外快的手段,很快被蜂擁而至的網紅搶走了,這些網紅也打著群演的旗號,跑到各大影視城,和群演們搶飯碗。
還有些年輕群演,心思用到了錯的地方。
「群演」這個職業,本來就是捷徑,但還是會有大聰明想走「捷徑中的捷徑」。
男的心智太不成熟,總想著能傍上個女明星。
女的心智又太成熟,總想著能傍上個大導演。
所以各大影視城都有個突出的現象——美女遍地都是,光棍扎堆聚集。而且兩者之間誰都瞧不上誰,茶余飯后他們談論的,都是對方的小道消息。
說句實話,現在哪有導演會從群演中選出主演?
大把表演專業的畢業生,大量演技精湛的老戲骨,大批選秀出道的人氣選手,哪個不比一個群演香?
就算導演從群演中選了一個人做主角,但算一算機率,十幾萬人中挑選一人,比考公務員的錄取率還要低。
慢慢地,做群演的時間久了,心中的一飛沖天的夢想,也混成了「只要驢出價高,也有人搶著演」的現實。
3、群演的盡頭還是群演
每個行業都有「二八法則」,群演這一行,也是如此,能過得好的只占少數。
收入高的是「專業替身演員」,他們干的都是危險且專業的活,武打動作,吊高爬低拿命掙錢,每月的收入在3萬到5萬不等。
接下來就是「特約演員」,這類人形象佳氣質好,吐字清晰演技出眾,能在影視作品中擔任比較重要的配角,每個月收入在1萬到3萬之間,運氣好還能被導演賞識,下次拍戲會借著合作。
收入低的,是那些「大部隊中的士兵甲」,「戰場上的尸體」和鏡頭中「一直在街上晃悠的路人」,一場戲的收入從幾十塊到兩三百不等。
如果遇到一些普通人不太愿意演的劇情和角色,還會有補貼。
比如挨打,淋雨、披麻戴孝的戲份,會有十來塊的補貼。
要是有激情戲,女孩子們愿意演,補貼會多一點。
在橫店呆了十幾年的一位老群演,經常會對圈子里的年輕人說:群演干的時間再長,最終的結局還是群演。
這是有切身體會的,他在各種影視劇中演了「路人」幾十年,到頭來還是個群演,如今他干脆找了個同樣當群演的老伴,一起搭伙過日子。
十幾年來,他幾乎都沒有學習其他知識和技能,每天演路人和尸體,也不需要什麼演技,夢想什麼的不存在,腦子只想著下一場戲怎樣拍得輕松點。
不過如今這種輕松的活不多了,疫情持續不斷,影視行業如同過冬,很少有一次要用幾千個群演的大制作出現。
4、群演需要演技嗎?
既然叫群眾演員,最起碼還是要有點演技的。
不苛求像美劇中那些演技不錯的群演,但最起碼要達到觀眾看了不出戲的標準。
目前來看,國內影視劇中的群演,大多時候干的只有一件事——讓觀眾出戲。
往往是主演一臉認真努力地在飆戲,旁邊的群演卻露出一副玩世不恭的笑臉,果真是「 群演一出,影帝也糊」。
在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群演方面,周星馳是個好榜樣。
沒成名時,周星馳的工作就是電視劇中的各種路人甲。
83版《射雕英雄傳》中,周星馳扮演一個士兵,最開始的導演的設定,是一出場就被梅超風一把拍死的龍套,演員表上連名字都沒有。
但周星馳卻纏著導演杜琪峰探討:我能不能伸手擋一下再死?
盡管杜琪峰當時沒答應周星馳的要求,但在隨后的戲中,給周星馳安排了有幾句台詞的「宋兵甲」。
後來,周星馳將自己當龍套時的一些故事,在他自己的電影《喜劇之王》中體現出來。
不過要按周星馳的龍套標準,來要求如今的群演,也不現實。
香港娛樂業的人口基數就那麼點,群演出頭的幾乎要比內地大出不少。
況且現在拍一場路人甲的戲,最多拿個500塊錢,群演們心中只想按照劇本走完就行,哪里敢找導演改戲,萬一惹怒了導演,500塊都沒了。
導演對群演的演技也幾乎沒要求,只要別搞得太穿幫就行。
種種情況下,群演們雖然頂著演員這頂高帽,但哪有什麼演技可言,一沒興趣二沒必要,慢慢地,尋找影視劇中群演特立獨行的表演風格,就成為觀眾眼中的一大興趣愛好。
沒想到,群演是以這種方式,成功搶戲。
但長此以往,還會有高質量的影視作品嗎?
結語
一飛沖天是好事,心懷夢想也是好事,但心里只想著一飛沖天,可能就不是好事了。
成功有偶然,卻沒有捷徑。
王寶強、趙麗穎都是偶然成功的,像他們一樣努力的群演也有很多,但沒有一個人能成為第二個王寶強。
如果把群演當成一個討生活的工作,其實有太多比群演待遇好還更加體面的工作。
如果把群演當成一飛沖天的捷徑,不如學習一下專業知識考到表演類學院做一位真演員。
年輕人,不只要心懷夢想,更重要的是努力拼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