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八佰》后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三座墓碑下埋著多少壯士的忠骨?

里昂 2023/01/18

2008年12月底,一張照片引起了國際社會和海峽兩岸的高度重視:在巴布亞新幾內亞一片熱帶植物包圍中,有三座刻有青天白日徽的方形柱狀墓碑,底部已經被荒草湮沒。

熟悉那段歷史的專家學者在第一時間判定:這就是謝晉元團八百壯士中的烈士,他們被倭寇運送到巴布亞新幾內亞做苦工,并最終將忠骨遺落他鄉!

2009年3月24日,我們的外交部發言人鄭重宣布:政府將隆重、莊嚴地迎接抗戰將士的忠骨歸國。

海峽對岸也表示:愿意就核實這些將士的身份和安置工作展開合作。

八百壯士中的烈士忠骨有望重歸故里,八百壯士那段慷慨悲歌往事,也被搬上了熒幕,那就是前一段時間熱播的電影——《八佰》。

1937年10月26日22時,國民革命軍第八十八師二六二旅旅部中校參謀主任謝晉元帶領第五二四團第一營四百一十一人進入上海閘北四行儲蓄會倉庫,戰至30日深夜,擊殺倭寇二百余人,自身傷亡三十四人(其中十余人犧牲),剩余三百七十七人。

淞滬警備司令楊虎和師長轉達蔣之撤退命令,謝晉元含淚對路透社記者說:「我們實在不愿意離開陣地,但是接到了命令,我們不能不遵守!」

這段回憶錄和我們看的電影《八佰》有所不同,所以需要解釋一下:八百壯士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當時第五二四團團長是韓憲元上校(后犧牲于南京雨花台,追授陸軍少將),團附(副團長)黃勇準重傷出缺,謝晉元當時是以中校參謀主任的身份補任團附。

為了迷惑敵人,謝晉元與營長楊瑞符對外使用第五二四團番號,又稱「謝晉元團」,士兵均被叮囑統一口徑:有記者采訪問起兵力,一律宣稱是「八百人」,這就是「八百壯士」的由來。

筆者考證并展示這個數字,就是為了更好地展示「八百壯士」的英勇:只有四百余人,但卻打出了八百人、一千八百人的威風,這種以一當十的勇悍,更能映射出中國軍人的血性。

謝晉元明確告訴記者: 「以身許國是軍人應有天職,余一槍一彈,決與倭寇周旋到底!」

營長楊瑞符為記者題字: 「剩一兵一卒,誓為中華民族求生存!」

記者依依惜別: 「此一別,畢生將無會期矣……」

謝晉元與楊瑞符同時微笑: 「獲此機會,可謂死得其所矣!」

謝晉元與楊瑞符等四百余位勇士早已保定必死決心,他們在28日深夜,派遣數人潛出四行倉庫,送出了官兵給妻兒的遺囑,還有謝晉元給師長孫元良、副師長馮法圣以及社會團體的信件: 「軍人以服從為天職,衛國保土,職責所在,灑最后一滴血,必與倭寇索取相當代價,余一槍一彈,亦必與敵周旋到底……奮斗到底,決心殉國,始終不作片刻偷生之計!」

潛出的幾位勇士將并沒有離開,他們在安全地點將遺書和信件投出后,又重新回到了四行倉庫自己的戰斗位置。

1937年10月30日,因戰功卓著,謝晉元正式晉升上校團長,「謝晉元團」被通電全國嘉獎。

如果當年上海有十個謝晉元,或者有十個「謝晉元團」,戰局就有可能改觀,雖然當時上海守軍遠不止十個團,但是卻只有一個謝晉元,我們在遺憾之余,也就不多作品評了。

謝晉元團于1937年10月31日凌晨奉命撤離,「八百壯士」又走向了新的戰場——他們面對的敵人,已經不僅僅是開著坦克端著機槍的倭寇:謝晉元本想通過租借撤往滬西,沒想到剛進租借,就被租界當局收繳了武器,羈押在了滬西星嘉坡路(今余姚路)四十號的一塊幾十畝的空地上,四周被架起了鐵絲網,大門口還有「租借萬國商團」武裝看守。

謝晉元團被圈禁了!這就是弱國無外交,而「萬國商團」對倭寇低眉順眼,但是對謝晉元團卻放肆囂張,為了顧全大局,謝晉元在沒有接到命令的情況下,還真不能武裝突圍。

謝晉元團被羈押期間,受盡了「租借工部局」欺壓,甚至連升國旗也不行:1938年8月11日(讀者諸君可以算出謝晉元團被關了多久),「萬國商團」的英格蘭軍隊包圍孤軍營房,意大利軍隊在周邊警戒,白俄軍隊沖進營房搶奪國旗。因為手無寸鐵,誓死保衛國旗的謝晉元團四位壯士犧牲,一百余位被打傷,國旗被白俄軍隊搶走。

在各界輿論壓力下,租借歸還了國旗,但是犧牲的四位壯士,卻再也回不來了,而在倭寇的步步緊逼下,租借也即將滅亡,但他們還是堅決不肯釋放謝晉元團的壯士們——這些武裝商人,還想最后向倭寇獻媚納投名狀。

面對日趨惡化的形勢,謝晉元給父母寫了一封遺書: 「大丈夫光明而生,亦必光明而死。男(謝晉元對父母自稱) 對死生之義、求仁得仁、泰山鴻毛之旨熟慮過了,人生必有一死,此時此境而死,實人生之快事也。」

已經做好犧牲準備的謝晉元并沒有死于倭寇或武裝洋商之手,而是在1941年4月24日,被汪偽收買的叛徒殺害了——汪偽之卑劣,叛徒之無恥,筆墨難以描述,這里暫且略過不提,謝晉元遇刺,已經不只是八百壯士的悲哀了……

1941年底,倭寇占領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萬國商團」都做鳥獸散,而謝晉元的戰友們卻成了倭寇的俘虜:一部分被遣送到杭州、南京做苦役,一部分直接送進了老虎橋監獄關押,還有一部分被送到了大洋洲的巴布亞新幾內亞(二戰中被倭寇占領)。

被遣送到南京等地的壯士們憑著機智勇敢,紛紛找機會脫困,有的還重回抗日戰場,而被送往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壯士,可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幸存的上士田際鈿回憶: 「那天,連我在內一共三十六人被押上了日本的一艘大型軍艦。軍艦共九層,我們被趕到最底層,不見天日,里面熱死人,沒有床,不少人暈船、拉肚子,有一個來自通城縣的湖北老鄉就熱死在艦上。軍艦在太平洋上共顛簸了四十八個晝夜,到達澳洲一個叫新不顛島的荒島上。」

新不列顛島位于西南太平洋巴布亞新幾內亞與所羅門灣之間,叢林茂密荒無人煙,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才被倭寇海軍占領,從此島上又多了一些兩腳禽獸。

這些兩腳禽獸要在島上建倉庫,就從各地運來了大量戰俘,除了孤軍壯士,還有英國、美國、印度、馬來西亞等國的戰俘。這些人一天要干十多個小時的重體力活兒,住的是巖洞,吃的是瓜薯,鬼子丟下的豬牛內臟和骨頭,就是戰俘們最有營養的食物,至于醫生和藥品,那不是給人預備的,人得了病,就只能眼睜睜地等死,一百六十多人的中國勞工隊,兩年多后只剩下三十八人。田際鈿的三位蒲圻老鄉向壽山、雷炳林、劉炳秋,都于1943年前后累餓辭世——田際鈿與難友們秘密掩埋了他們的忠骨(要是被鬼子發現,就銷毀了)。

這三位壯士的忠骨,後來被移進了萬國公墓,擁有了帶名字和國徽的墓碑,于是出現了本文開頭的一幕: 壯士不死,魂兮歸來!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