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傳統的人,覺得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生活過得好壞已經和娘家無關,但人們的思想日益開放,這樣的想法早就被很多人摒棄了,女兒也是父母生養的,她過得不好,父母也會擔心。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糾紛,如果家里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可以把愛全都傾注到一個孩子身上,如果家里的孩子多,難免會有一碗水端不平的時候。
而且有的老人做事還要看兒媳婦的臉色,如果想要接濟過得不好的女兒,兒媳婦不愿意的情況下,他們也是不敢的。
就有這麼一個例子,一對老夫妻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女兒生活拮據,他們想要貼補女兒,還要等兒媳婦不在家的時候,才敢悄悄給女兒拿點東西和錢。
這對老夫妻兒女雙全,生活應該是非常好的,但他們的臉上總是掛著憂愁,因為嫁出去的女兒生活不好,他們很擔心。
女兒的丈夫在工作中受了傷,從那之后就癱瘓不起,家里的一切都需要女兒的操勞。
而且家里的積蓄很快就花完了,孩子還要上學,家里的日常開銷也需要維持,就連給丈夫買藥的錢都不夠了。
無奈只能找父母和兄嫂借錢,可這個家就像一個無底洞,沒有收入只有開銷,借來借去,嫂子就不愿意借給她了。
父母見女兒為難,想要拿出自己的養老錢借給她應急,被兒媳婦知道后,攔著不讓借給她。
這個家一直是兒媳婦做主,就連自己的兒子都說了不算,兩位老人就更不敢明面上做出違背兒媳婦意愿的事情了。
但是老人擔心女兒,不愿意她過苦日子,就想方設法接濟女兒。
有一次趁兒媳婦不在家,父親趕緊給女兒打電話,讓她快點過來,有東西要給她。
女兒到了門口卻不敢進去,怕突然回家的嫂子看到自己,只能蹲在墻根底下等著。
她蹲在地上,越想越覺得委屈,眼淚不由得落下來,連忙用手去擦。
父親在院墻里面叫她,她站起身,父親遞給她一袋子雞蛋,一盒禮品,最后拿出一萬塊錢。
她接過禮物,卻不肯要錢,父親把錢塞在她手里,讓她拿著,她接過錢,感動得哭了。
父女倆不敢在一起待太長時間,給完東西父親就揮手叫她離開,她只能聽從父親的話,流著淚離開了。
作者觀點:可憐天下父母心,每個子女都是父母的心頭肉,都是父母用心培養起來的,在父母的心中,兒子和女兒的地位是平等的。
父母看子女過得不好,心里肯定會著急,自己的積蓄,自己能夠決定怎麼用,把錢補貼給女兒,誰也沒有理由多說什麼。
和兒媳婦住在一起的老人,吃穿用度都需要兒子和兒媳婦的照顧,有些事需要征求他們的意見,但是在大是大非上面,如果兒媳婦的意見是錯的,他們也可以選擇不聽。
文中所述的兒媳婦沒有權利阻止老人補貼女兒,難道就應該看著自己的女兒吃不起飯嗎?
她作為丈夫的妻子,自然也是小姑子的姐姐,雖說感情沒有親姐妹深,但是在情理上,妹妹生活困難了,做哥哥嫂子的,更應該伸出援手,幫妹妹一把。
一家人應該不分彼此,家人有難,我們應該用盡全力去幫助,每個人的日子都過得好了,這個大家庭才能夠收獲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