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總體上來說,自三國各自建國后,疆域比較穩定,基本格局沒有發生過大的變化。
不過,事實上,蜀國的統治范圍反反復復,發生過三次比較大的變化。
立國之初:222年-223年
劉備稱帝時,關羽軍團已經覆滅,劉備的勢力已完全退出荊州,而上庸等東三郡(東漢大多數時期屬益州,但曹操平定張魯后,將該三郡劃入曹占荊州)也已為曹魏所奪。
當時的劉備,統治的區域全在益州一州之地,面積大約為90萬平方公里。
不過,事實上,劉備在南中的統治并不穩固。
南中自秦漢以來,對中原王朝時叛時附,此時,雖然該地區暫時服從劉備,但劉備難以從南中獲取賦稅、兵源,只能依賴庲降都督對其進行安撫,爭取不鬧事就行。
危急存亡之秋:223年-225年
夷陵之戰失敗后,蜀漢的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當時,南中四郡中,牂柯郡、益州郡、越嶲郡皆發生叛亂,歸附于東吳;而永昌郡雖在郡功曹呂凱的帶領下抵制反叛,并擊退了叛軍的進攻,但與蜀地隔絕,岌岌可危。
整個南中地區,都一度脫離了蜀漢的統治。
而當時的蜀漢,正逢國喪(劉備去世),不便用兵。諸葛亮只能在224年春關閉了通往南中的靈關,先著手穩定內部局勢。
此時的蜀漢,實際上只統治了漢中及巴蜀地區,國小兵弱,幾乎難以立足。
穩固:225-229年
225年,諸葛亮在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后,發起了征南中之戰。
此戰自225年春天開始,至秋天結束,用時半年多,取得大勝。
要知道,南中地區反蜀地域廣大、分散,地形、氣候復雜,交通閉塞,而且反蜀分子在當地數代經營,根深蒂固,且「所據險遠」,占有地利,要平定并不容易。
諸葛亮能如此快速平定叛亂,確有過人之處!
更重要的是,借著平南中之戰,蜀漢對南中的統治加強了。
諸葛亮將南中四郡劃為七郡,縮小行政區;同時,又將縣以下的權力繼續委托給當地渠帥。
縣以上由蜀漢朝廷直接統轄,以便于征發財富、兵源,縣以下放權給渠帥,以團結當地豪強,穩固統治。
同時,諸葛亮又勸令大姓富豪收買「惡夷」為部曲,通過大姓對他們實施控制,如此,夷漢各服。
如此,蜀漢對南中的統治得到了極大加強,南中也成為蜀漢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南中地區不但出人出物支援北伐,而且,南中勁卒青羌加入蜀軍,建為五部,號稱飛軍,「無當飛軍」成為蜀軍最精銳的力量之一,而南中的金、銀、耕牛、戰馬等供給,「軍資所出,國以富饒」。
可以說,此時的南中,表面上是「重新回到」蜀漢,從統治面積來說,只能算是恢復了劉備初稱帝時的疆域,但實際上,南中是這個時候才真正成為蜀漢國力的一部分!
平定南中,蜀漢才真正穩固了下來。
疆域最大期:229年-262年
平定南中后,諸葛亮開始著手組織北伐。
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收復了武都郡和陰平郡。
這兩郡,今天都在甘肅南部,東漢時,武都郡屬涼州。
由于,蜀國的統治范圍擴大到甘肅南部,而武都郡,也是蜀國疆域下唯一一個益州以外的區域。
此時,蜀漢的國土面積約為106萬平方公里左右。
不過,從人口上來看,由于曹操已預先將武都郡的5萬余落氐人遷走,因此,蜀國實際收獲不大。
但是,從地緣上來說,武都、陰平對蜀漢具有戰略意義。
首先,由于武都、陰平的得手,蜀漢在漢中以西,蜀地以北的缺口得到控制,防線更為完整。(后來鐘會受阻于劍閣,鄧艾正是從陰平攻入成都平原)
其次,東漢時的西漢水航道得以重新開通,諸葛亮、姜維北伐運輸更為便利。
總體上,蜀漢的疆域始終都是三國中最小的。
因此,蜀漢的疆域反復變化,對天下總格局的影響不大。
不過,在懸殊的實力對比之下,蜀漢能幾次渡過危機,長期堅持,甚至能開辟一些疆土,其表現依然可圈可點。
他們終究沒有實現,甚至從來沒有接近實現「興復漢室」的理想,然而,在為之奮斗的過程中,他們對西南地區的民族融合、社會發展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歷史,從來不只是有成王敗寇,奮斗者們為歷史所作出的貢獻,都值得銘記、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