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你是給予者,還是拿取者? Are you a giver or a taker?

song 2023/02/22

【好文分享】你是給予者,還是拿取者? Are you a giver or a taker?

今天在  Discovery Science 看到一個很有趣的實驗。

教授把同學們分成4組,每人給一塊美金。然後給同學兩個選擇-「give 」or 「take 」。

選「give 」的人,要捐出自己的一美元,放在桌子正中央。 選「take 」的人,則是將美元佔為己有。

最後,教授會統計桌子上所有的錢,double the amount (將總數乘以2) 然後還給大家。

所以,如果一組10人的團體,全體都捐出所有,就可以拿回20美元。等于除了收回自己的1美元,還可以賺1美元。

一開始的時候,大家都選「give 」, 第二輪的時候,20變40美元,每人都有4美元。哇!賺翻了!

但是,這時候開始有人改只「take 」 了。

比如,第二輪結束時,每人都有4美元,但第三輪的時候,有一半的自私鬼保留了自己的4美元,只有5人拿出自己的4美元,20美元double 之後,再分回給10個人,一人分4美元。

但是這樣的話,那些保留自己的美元的自私鬼,就有8美元了。但是「give 」的人,還是只有4美元。

于是,「give 」人慢慢變少,少到後來,全部的人不得已,全變「 taker 」, 因為資源越來越少。一直「give 」人,會失去一切。

最後,所有的組,全部變成「takers」!

Game Over ! 所有的美金變成死水。幾個短視近利的人,最終拖垮全組。

然後,更有趣的實驗來了!

教授讓大家重頭開始,但是改變了遊戲規則: 這次大家可以在每一輪結束之後,自由更換到別組。

然後,驚人的事發生了,慢慢的,「giver 」開始選擇跟「giver 」同一組。同樣格局的人,擁有相同的默契。經過好幾輪之後,慢慢形成贏錢的團隊。

這真的是一個非常有啟發性的實驗。實驗的結果衍生一個推理:

「跟越多的自私鬼共事,一直不斷的付出,可能不會讓你有長遠的益處外,還會讓你嚴重耗損。」

但很多人常常在生活中,因為礙于小團體,小圈圈,甚至是同一個家庭的成員,必須被迫包容這這些自私鬼行為,最後造成悲劇。

節目探討到,為什麼相同類型的givers 一起創業,能獲得較高成功機會的原因。還有,制式的公家體系,為什麼常常沒有效率,也可能源自一樣的問題。

這代表了帶頭的人,是否應該思考如何改變遊戲規則。

回歸生活面,要當一個樂于付出的人,還是要慎選對象,才能互惠長久。

所以,勇敢的剔除那些只會利用你、耗損你、欺騙你、背叛你的自私鬼吧。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