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是一部破武俠故事,有什麼好分析的」,作為金庸迷,面對這樣的聲音,也只能苦笑一聲,他們不懂金庸故事對于八零九零后的意義,而金庸故事中的細節也確實值得反復玩味。
就拿《天龍八部》一書來說,其中就有諸多耐人尋味的地方,比如「蕭遠山的漢人師父是誰」,這問題就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卻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不過你若細品原著,結合原著中的另外幾處細節,或許就能得出結論。
一、蕭遠山的經歷
盡管《天龍八部》的主線劇情是圍繞蕭峰、虛竹、段譽三位主角展開,但那蕭遠山也可以說是暗線主角,畢竟書中一切的悲劇都是因當年的「雁門關事件」而起,而蕭遠山則是後來一系列陰謀的始作俑者之一。
(蕭遠山劇照)
當年的雁門關血戰可謂驚心動魄,那蕭遠山在目睹了妻子被殺之后,瞬間進入暴怒狀態,接下來的戰斗已經不能用「戰斗」來形容,只是蕭遠山單方面的屠殺。
書中是這麼說的:「那遼人雙臂斜兜,不知用什麼擒拿手法,便奪到了我們兩位兄弟的兵刃,跟著一刺一劈,當場殺了二人。他有時從馬背上飛縱而下,有時又躍回馬背,兔起鶻落,行如鬼魅。不錯,他真如是個魔鬼化身,東邊一沖,殺了一人;西面這麼一轉,又殺了一人。只片刻之間,我們二十一人之中,已有十一個死在他手下,那十一人均是武林好手。」
頃刻間便殺了十一人,最后二十一人僅僅剩下四人,蕭遠山是殺紅了眼,但他沒有對那四人「補刀」,而是持刀在懸崖峭壁之上刻下了幾行大字,這里便牽扯出了一段往事。
(蕭遠山、蕭峰劇照)
他刻下的文字是:「峰兒周歲,偕妻往外婆家赴宴,途中突遇南朝大盜……事出倉促,妻兒為盜所害,余亦不欲再活人世。余授業恩師乃南朝漢人,余在師前曾立誓不與漢人為敵,更不殺漢人,豈知今日一殺十余,既愧且痛,死后亦無面目以見恩師矣。蕭遠山絕筆。」
原來他曾受一位漢人傳功,于是立誓不殺漢人,那位漢人是誰?能教出如此強大的弟子,那人的武功多半也是絕頂高手級別了,在《天龍八部》正篇故事發生之前,何人有這般能力?
答案或許與天山童姥有關。
二、天山童姥的任務
當逍遙三老還未產生內訌之時,那逍遙派應該是無比強大的,因為在逍遙派圣地瑯嬛福地中就曾擺放著他們從天下各大門派掠奪來的神功秘籍,而在那書架旁,也刻下了他們的遺憾。
段譽在那洞府中就看到了這麼一段話:「但在‘少林派’的簽條下注‘缺易筋經’,在‘丐幫’的簽條下注‘缺降龍二十八掌’,在‘大理段氏’的簽條下注‘缺一陽指法、六脈神劍劍法,憾甚’的字樣。」
(段譽劇照)
憑他們的身手,為何要留下這樣的遺憾?
只有兩種解釋,其一是無崖子刻下這段文字的時候,逍遙三老已經處于內斗的狀態,他們不齊心,自然就無法繼續掠奪各派武功秘籍了。
其二則是他們三人分別去搶這三方勢力的武功,只是最終都不敵對方陣營的強者,因此都沒能完成任務。
而劇情若是以第二種推測來發展,那就很好解釋了,作為三人中的大師姐,天山童姥應該會去啃少林派這塊最硬的骨頭,畢竟少林寺中向來高手如云。
只是天山童姥沒想到,她這一去,居然會敗給一位高僧,當然,那人可不是掃地僧,掃地僧說自己是在四十二年前去的少林寺,那時候的他或許還遠未達到後來在藏經閣中展現的那般高度,而此時與童姥對決的更有可能是另一位高僧,即靈門大師。
(天山童姥、虛竹劇照)
金庸并沒有將靈門大師的故事直接寫出來,但他卻借天山童姥之口提到過這位高僧。
當虛竹遇上童姥時,只覺得這小妹子頗為無禮,而童姥自然不服,她便提了一嘴靈門大師,證明自己并非「小孩」還順便叫虛竹「小和尚」,她是這麼說的:「那女童道:‘麼不是小和尚? 我和他師父靈門大師平輩論交,玄慈怎麼不是小和尚?又有什麼‘太過’不‘太過’的?’虛竹更加驚訝, 玄慈方丈的師父靈門禪師是少林派第三十四代弟子中杰出的高僧,虛竹自知。他越來越信這女童是借尸還魂。」
從虛竹的態度來看,靈門大師應該也是曾經的少林派最強者之一,而從童姥的態度來看,就更加坐實了這一猜想,以天山童姥那高傲的性格,哪怕對方與她平輩,她又豈會輕易與人「論交」?能讓童姥服氣,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對方比她還強。
如此一來,故事就變得有趣了。
三、高僧的救贖之旅
童姥當年去搶奪少林派的《易筋經》,遇上了當時的少林第一高手靈門,雙方一場激斗之后,童姥不敵靈門。
但佛門之人有好生之德,靈門大師自然也不會對天山童姥下死手,反而在將對方打傷之后,他還主動替童姥療傷,童姥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她向來多情,此時面對這柔情似水的靈門大師,也不免動情,而後來的故事,可能就是二人「鑄成大錯」了。
(僧人劇照)
他們的孩子多半就是後來成為少林方丈的玄慈,這一點結合葉二娘與蕭遠山的對話也能看出來,葉二娘說過,她當年是受人指使去勾引玄慈的,誰會干這種「無聊」的事?如果是童姥指使,就很好解釋了,她無非是不想自己的孩子絕后,如此算來,童姥還是虛竹的奶奶,當然,那都是題外話了。
而靈門若與童姥有過一段情,他多半也會因此而內疚,畢竟他是佛門中人,生兒育女,也等于是犯了戒律,因此他辭去少林方丈之位,繼而云游四海去贖罪,他見那契丹少年蕭遠山一表人才,便傳他武功,教他日后要極力維護宋遼和平,這才有了後來的一切劇情。
如此一來,一切就都說得通了,當然,這只是筆者基于原著細節做出的推論,而這也是金庸故事的有趣之處。